close


清代畫家曾衍東曾畫一幅「敬惜字紙」的條屏,上方題詩云︰


「惜字當從敬字生,敬心不篤惜難成;可知因敬方成惜,豈是尋常愛惜情。」


 


很早就聽過--聖蹟亭,曾在漢聲雜誌上看過相關的介紹,對於古人對於文字那份尊敬,印象深刻。



清代畫家曾衍東曾畫一幅「敬惜字紙」的條屏,上方題詩云︰


「惜字當從敬字生,敬心不篤惜難成;可知因敬方成惜,豈是尋常愛惜情。」


 






 

古時候讀書人一定會在書桌旁擺一個字紙簍,將不要的紙丟入其內;等著用扁擔挑著字紙竹籮筐﹙上面通常貼著題有「敬惜字紙」的紅紙﹚的沿路拾字紙的老人來到,再將字紙倒給老人,帶到敬字亭去焚燒。


由敬而生惜,到了宋代,敬字亭便出現了,而焚化字紙的習俗到明、清而益盛;人們在官衙、學堂等用字紙多之處造敬字亭;至於鄉村,則往往因為想提升地方文風而造敬字亭,龍潭聖蹟亭便是一個例子。



一直想帶孩子拜訪聖蹟亭,不過得有個好的引導方式,才能讓他們在這方小小的古蹟裡,


深刻認識它的意涵,不會覺得無聊,這不是件容易的事。



龍潭聖蹟亭每年農曆三月28日都會舉行祭祀倉頡的活動來紀念倉頡造字,對中國文明的重要影響。


這天正好是發明象形文字的倉頡生日前夕,


桃園縣龍潭導覽協會在這裡舉辦一系列認識聖蹟亭的活動,


真是千載難逢的機會,趕快帶孩子報名參加。


現場還有一個六年級的哥哥自己從台北搭車過來參加活動,真要給他拍拍手。


 



龍潭聖蹟亭創建於清光緒元年﹙一八七五﹚,至今已有一百二十年的歷史了。


是臺灣現存敬字亭中規模最大的,


包括了建築群和完整的「聖人形」對稱空間的庭園,


面積不大,但是站在第一進,放眼望去,中軸線貫穿「三進」庭園的「朝聖之路」,


把中央五個柱間相連線,正好形成透視三角形,拉出彈丸空間的悠遠景深


因此營造出「小中見大,空靈莊嚴」的中國庭園藝術,是屬於世界級的文字崇祀古蹟。



再加上兩根巨大的石筆尖,共有七個[尖],你找到了嗎?


兩側筆尖和爐頂尖連線,形成水平橫線


七個尖層層升高



第二進,進門兩側優美線條的雲牆,兩枝石筆向外開展,


呈現弧線的雲牆,像不像張開雙手正在歡迎您來一起接受文化洗禮~?



 



超口愛石獅,



可惜這隻石獅只能形單影隻的守著,因為它的伴侶早在80年就被人偷了,唉!



聖蹟亭每年在秋季舉行祭典。


倉頡公、文昌帝君生日,或是農曆正月初九「天公生」之日,舉行倉頡紀念恩典。



所謂「祭聖人」的儀式,顯揚並感謝制字先師倉頡的功績。


之後再將敬字亭內焚燒字紙後留下的灰燼清出,倒入被稱為「香亭」或「春猑」的木盒子內,


隨著沿路鼓樂吹奏,由文人抬至溪河邊,行恭送紙灰入海儀式,


稱為「行聖蹟」或「恭送聖蹟」。


 


主體聖蹟亭由方壇襯托出來,


方形壇體四腳裝飾了洗石子做成的傑作[璃龍吞腳],


鎮守祭壇,有以水剋火的用意



走上亭前的階梯,象徵步步高升


兩側由兩隻造型憨厚的石獅守護,



帶著小獅的母獅



人字牆



方印柱--象徵求取功名官祿



丁字牆和鑽石柱



正中爐體分成三層,由下而上,以八卦四象六氣來設計


基層是八角形,前方的三面石雕,包括:



麟吐玉書--象徵科舉高中



獅子 滾繡球含寶劍--求驅邪避魔或能文能武


鳳鳥銜書--象徵文風鼎盛



中層是文化文字的爐體,為四方亭屋形式


左側有輕光緒年間及日句時代修建銘文


爐口兩側寫著「文章到十分火候,筆墨走百丈銀瀾」的對聯


爐口正上方點題著 文運宏開」,過化存神」的文字


過化存神的意涵頗深︰


客家人深信,焚燒後旳字紙,片片文字昇華化蝶,飛至天上向倉頡致意;


而精神長存,滋潤人間......


再往外側寫著:「鳥喙筆鋒光射斗,龍潭墨浪錦成文」


爐面留存著一百多年來,文字祭祀者焚化字紙所留下薰黑了的歷史感



柱底精細的雕刻



爐背有一八卦,兩側對聯為「萬丈文光沖北斗,百年聖化炳東瀛」﹙東瀛指的是台灣﹚



再往上,變化為六角形,為通煙透火的亭層。
 




傳說紙灰換化成的飛蝶,經此葫蘆翩翩飛去


為我們解說的志工之一,感謝志工們的詳盡說明,讓我們走一趟收穫豐富的文化之旅





還有小朋友喜愛的有獎徵答,獎品是紙雕聖蹟亭,我們回家合力完成了



接下來是小朋友的最愛--拓印對聯


兩姊妹再解說阿姨的指導下,小心翼翼的噴濕棉紙,用滾輪把紙張鋪平



把拓包沾墨對拍,讓墨色均勻一開始不要太深,一層層加深,


小心用心的拍著,字體邊緣要更細心



拍了好久終於快要完成了,在整修邊緣,



好了,小心的從兩旁把紙張拿起,兩人力道要平均


耶,我們的作品完成了


謝謝龍潭導覽協會舉辦這次有意義的活動


整理完去年這活動的我,正好閱讀完張大春的「認得幾個字」



如張大春說的每個字都有自己的故事,中國文字承載在這麼豐富的故事,


在這方便迅速的資訊時代裡,我們似乎不知不覺被這一切快速的資料淹沒


影印.列印.複製,


我們有多久沒泳手拿筆寫硬筆字,更遑說毛筆書法了


孩子們有多久沒使用字典認真的查閱一個字,上網一打字就出來了


敬字亭,在這時代顯得更蒼桑


我們現在看見的敬字亭是經過民國84年的漢聲雜誌等發起的一番搶救行動,


才得以免除被道路擴寬工程破壞的命運,雖然園林的左肩已被削去


不知紙灰蝶是否也會感嘆


這樣的古蹟深刻的保存了共同的文化記憶,希望未來孩子還有機會接觸和認識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uchen鹽巴 的頭像
    juchen鹽巴

    鹽巴海洋

    juchen鹽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